旅游红黑名单关键在落地
文章来源:山西新闻网--山西法制报2018-01-18
日前,黑龙江省《诚信旅游建设“红黑名单”管理办法(试行)》(下称管理办法)正式印发。该管理办法旨在建立旅游行业守信激励、失信惩戒机制,促进行业健康稳定发展。管理办法要求,当旅游经营者和从业人员同时符合列入红名单和黑名单条件时,将其列入黑名单。(1月15日《人民日报》)
黑龙江冰雪旅游近期因亚布力和雪乡事件而备受争议,旅游形象和口碑更是跌至低谷。在这个时候,当地出台这个管理办法,虽有救火应急的意味,但毕竟是为解决负面问题所做的积极努力,因此值得肯定和鼓励。
人无信不立,业无信不兴。无论是待人接物,还是在各行各业中,都应大力讲诚信、反失信,牢固树立诚信标杆。应当说,黑龙江出台管理办法,在旅游行业中建立红黑名单,推行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,思路是对的,即便没有这次的负面事件,也非常有必要。此时,当地旅游业正饱受失信问题困扰,在这个紧要关头布局旅游行业信用建设,在旅游乱象治理中引入信用调控机制,可谓正当其时,效果或许会更好。
正所谓一诺千金、一言九鼎,信用的可贵之处在于兑现。例如,对于上述红黑名单,一方面要有全覆盖的信用采集机制,建立统一严谨的评定标准和开放高效的入信通道,确保将所有旅游商家和从业人员全部、及时纳入征信,该上黑名单就上黑名单,该入红名单就入红名单;另一方面要有细化、联动的信用应用规则,形成联合惩戒和多层激励的应用体系,既要让失信者“一处失信、处处难行”,也要让长期守信者持续享受到诚信带来的红利和名誉,让他们切实感到名利双收的实惠与荣光。诚然,要让红黑名单完全落到实处并发挥效用,恐怕还有很多工作要做。所以,对黑龙江旅游红黑名单的做法,要点赞,也要观后效。